閱讀提示
  11月8日是記者節,如同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這一天,不放假,無數媒體記者依然奔波在採訪一線;這一天,微博、微信、朋友圈有關媒體記者的話題也異常熱鬧;這一天,當大家在討論紙媒當前形勢、記者責任的時候,山西日報記者節媒體現狀的網絡問卷調查也出爐了。一份從10月30日至11月8日,歷時10日,完全依賴山西日報微博、微信平臺,眾朋友圈微友的網絡調查,一份8個問題囊括當前記者採訪困境、媒體權威以及眾讀者對媒體看法和期待的問卷。
  有的擔心惹麻煩,有的面對採訪會緊張,41.61%的人會毫不猶豫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問卷調查中,第一類問題是有關大眾是否願意接受媒體採訪以及對待記者採訪態度的調查。在“生活中,您是否願意接受記者隨機採訪”的調查中,有40.27%的人表示 “會”,20.13%的人表示 “不會”,39.6%的人表示 “看情況”再說。
  那麼,大家為什麼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呢?一位微友這樣坦誠地告訴記者,他不願意接受採訪的原因有三個:“第一,真有事了,和記者說了也沒用,大多數時候解決不了問題;第二,有些記者寫稿有點水,所謂採訪就是湊直接引語或者為完成任務,寫得越多越製造文字垃圾;第三,萬一遇到一個水貨記者,理解錯了,或者把不該說的話發了,還會惹麻煩上身。”
  該微友的看法雖然有些偏頗,也只是對部分記者的看法,卻真實反映了部分被採訪對象的心聲,而這樣的看法真實存在於現實中。或許恰是有了眾多這樣的擔憂,所以在回答“面對媒體採訪,您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有41.61%的人表示 “會”,13.42%的人表示 “不會”,44.97%的人表示 “看情況”。即便是在已經接受了記者採訪的人群中,也有37.58%的人表示 “接受採訪時會感到緊張以致言語失準”,有62.42%的人表示“不會”緊張。
  其實,大部分微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紙媒還好,大家可以像拉家常一樣促膝談心,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是面對廣播電視網絡視頻等有攝像鏡頭的採訪,多數人會緊張,然後言語失措,甚至忘記自己的內心想法。所以,他們對紙媒記者採訪的擔心則更多集中在了記者本身的親和力和理解力,包括寫作水平。“有時會擔心記者斷章取義,理解錯自己的意思,為了文章的論點而以偏概全,給自己和上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某基層領導幹部這樣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很多職能部門領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只能說一些冠冕堂皇或者文件上的原話,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直接推諉扯皮,遠離記者朋友。”
  公眾對媒體從最初的崇拜發展到了質疑階段,主要原因是部分不良或虛假媒體人破壞了媒體公信力以及人類進步使然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得初入媒體行業的時候,很多前輩在年底總結或者演講場合,都會很自豪地將這句話用於自己的演講稿,大多數媒體記者也確實靠“腿勤、手勤、腦勤”,義無反顧、鞠躬盡瘁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擔當著神聖的責任。歷史上,也曾有無數前輩成為時代楷模。
  然而,在回答“您認為媒體在傳遞信息、追求正義方面是否擔當重任”時,有45.64%的人認為“一般”,16.1%的人回答 “不是”,只有38.26%的人回答 “是”。同樣,在面對“媒體上出現的新聞事件公眾人物,您認為是否可信”的問題中,有54.36%的人認為“一般”,27.52%的人認為 “不可信”,只有18.12%的人認為“可信”。
  由此可見,公眾已經開始對媒體從最初的崇拜發展到了質疑階段。究其原因,我省一位資深媒體人周先生坦言:“主要是在前幾年媒體發展鼎盛時期,一些不良記者假記者刊發有償新聞,索要封口費等行為,損害了媒體人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從而使媒體失去了公信力,其本質也違背了職業道德和新聞規律。另外一方面是人類文明進步使然,在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媒體獨有的話語權和監督作用,使大家對記者這個職業充滿了無限崇敬,套上了光環。而隨著社會發展,公眾漸漸懂得,記者不過是一個職業,只是分工不同,毫無高低貴賤之分,慢慢的,這種光環在人們心目中就會淡然。”
  面對這種形勢,周先生認為媒體人應該潔身自好,“做良心事,講良心話、寫良心稿,充分發揮新聞監督的作用,傳播正能量、凈化社會風氣,引領健康生活,捍衛自己的新聞理想”。也有媒體人認為:“記者因為身懷責任才有力量,因為敢於承擔才有分量,真正的記者不可能蠅營狗苟,更不可能暴富,但都有硬骨頭、軟心腸。國家應該提高新聞從業者待遇,堅持新聞立法,維護記者權益,為真正的媒體人正名,再樹新聞媒體新形象。”
  面對諸多生存困境,有六成人選擇不會做媒體人,但眾多仍然堅守在採編一線的媒體人認為“理想再卑微,也勝過一切惶恐和怨艾”
  從去年開始,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媒體圈有關記者已經淪為“新聞民工”的調侃吐槽便沒有停止。在這次調查中,我們特別提出了這一問題。問卷中,幾乎83.12%的受訪者認為媒體記者已經淪為“新聞民工”,只有16.88%的人還在用仰慕的眼光認為媒體記者屬於“無冕之王”。
  緊隨其後,我們提出了“如果有一次重新選擇職業的機會,您是否會選擇做媒體人”的問題,有65.10%的人表示 “不會”,有34.90%的人表示“會”。
  不可否認,媒體記者的生存現狀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階段,一位從業十餘年的媒體人郭女士這樣告訴記者:“記者就像零件製造車間工人,提供新聞稿件就像生產零部件,一件一件計算產量,一個非常現實的生存現狀就是,物價飛速發展,新聞卻還是那些新聞,我們現在每個月口袋里的錢不比13年前多,如果再加上勞動付出和物價的考慮,也許比13年前的還少,13年前,一碗羊湯最多5塊錢,現在一碗羊湯17塊錢。13年前,我只要拿筆和稿紙寫稿就行,現在還得學會照相、上網、用電腦及新軟件、拍視頻,各種資費飛速上漲。因為不堪重負,不斷有媒體人身體嚴重透支,年初還有不少媒體人抑鬱自殺,所以不得不說媒體從業者現在很艱辛!之所以還有這麼多人堅守在新聞戰線,就是還有一點新聞理想,也有一點養家糊口不能輕言變動的無奈。”
  事實上,郭女士所言確實不假,在新聞戰線,有很多新來的媒體人表示,自己對目前的工資待遇很滿意,但是看到比自己早來十多年的前輩們和自己掙著一樣的工資,心裡就有了不少擔憂。
  同樣,很多媒體人都有了這樣的無奈和困惑。就在記者節當天,“財經記者圈”聯合“藍瓊財經記者工作平臺”“記者站”團隊向廣大媒體學界業界人士徵集記者節寄語,50位大咖一致表示:“理想再卑微,也勝過一切惶恐和怨艾”。
  一些採訪對象也對媒體人寄予了希望,他們這樣留言:“看好你們!保持良好的形象,註重新聞真實性、及時性。”“多些理解,多沉下去,不要總看著文件,開個會議寫一些錶面文章,要有研究分析,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質性問題,更貼近百姓、貼近民生。”“不要因為一顆老鼠屎而壞了一鍋湯,要真正做到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不要被世俗所染,社會還是離不開媒體的,也離不開真正的好記者。”
  何為好記者,財經記者圈主編張冉說:“一顆熱心、一雙冷眼、一雙勤快的手,兩條忙碌的腿、一個自由的心靈境界——如此方能稱之為好記者!”
  正如著名媒體評論員王石川所說:“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時代中,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悲情慣性,而應該選擇奔放、奔跑。行動和奔跑就是方向,用腳步和信念擁抱哪怕再卑微的理想,勝過一切惶恐和怨艾。”
  本報記者 任志霞
  (原標題:堅守理想——一份關於媒體現狀的網絡問卷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vg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